EN
首页>新闻资讯>综合新闻

戎马倥偬藏功名
——访“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傅殿松

发布时间:2020-10-27
  10月23日上午,各界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用最高规格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亿万中华儿女共同回望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激荡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纪念大会召开前,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亲切会见了20位老战士、老同志并合影留念。这其中,就有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离休干部傅殿松。
  在抗美援朝战争规模最大的阵地攻坚战、也是最后一次战役金城反击战中,傅殿松和他的战友面对强敌誓死不退、浴血奋战,荣立集体一等功,他也在战争中负伤致残,被评定为八级伤残军人,留下一枚永远的“勋章”。和平年代,他深藏功与名,在铁路系统默默奉献、不改本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23日下午,傅殿松老人在家中接受采访,他的胸前仍挂着那枚金光闪闪的纪念章。回想上午的盛会,他难掩激动之情:“感谢党中央和总书记对老战士、老同志的关心,感谢国家给予的荣誉。我始终坚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一定会越来越强大,不会受任何外敌欺负。”从入党的那一天起,“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就融入了他的血脉。“我今年88岁了,只要国家需要我,我还能出来干!”说这句话时,傅殿松目光炯炯,一如当年的果敢坚毅。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耄耋之年的傅殿松唱起这首歌时依然声音洪亮、铁骨铮铮。“当年我们就是唱着这首战歌,雄赳赳气昂昂地过江,忘不了,一辈子都忘不了。”一首战歌,把他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几十年前。
  傅殿松1932年生于山东莱州。1949年1月,他主动参军入伍,并于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74师221团警卫连服役。在渡江战役和闽南军事练兵期间,他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1952年7月,傅殿松所在的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4师222团,20岁的他任三营七连四班班长。1952年9月,他正式入朝参战。初到朝鲜战场,他们先是在二线支援,挖沟挖洞、拆雷管炸药,虽未直面枪林弹雨,但头顶不时有敌机呼啸而过,也昭示着战争的残酷。随着战争的推进,他们逐渐挺进前沿战场。在金城反击战中,傅殿松所在的第24军肩负起“尖刀”的光荣使命——突破敌人前沿阵地并向纵深穿插。
  追忆往事,清晰如昨。傅殿松说:“1953年7月13日,天气阴沉、大雾弥漫。21时,我军出奇制胜,1000多门大炮突然向敌人阵地发起猛烈轰击,给敌人前沿工事造成严重破坏。按照作战部署,我们步兵要从正面冲过敌人密集的炮火封锁拦截,向敌纵深穿插。敌人的炮弹就像雨点一样砸来,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前进!”
  就这样,他们在炮火中前进,跑过一个个炮弹坑,在14日傍晚爬上了一道山梁。山上有敌人挖的战壕,他们顺着战壕前进。“当天20时左右,我们突然接到命令,停止前进在此待命。这时下起了大雨,我们得在不足一米深的战壕里隐蔽,怎么办?战士们想了个办法,每人在战壕侧面挖个小洞蜷缩进去。大家屁股坐在泥浆里,头上不停掉泥块,饿得不行了就掏出被雨水、泥水浸泡的压缩饼干吃两口。”
  傅殿松继续回忆道:“7月15日,部队接到命令立即进入432.8高地,我们连负责坚守主峰西南部。9时,敌人向432.8高地发起疯狂反击,妄图夺回失地,都被我们击退了。但敌人并不甘心,10时左右再次集中炮火猛击,炸得岩石乱飞,山头几乎都被削平。”人在阵地在!军令如山,这一战,傅殿松所在的七连打得异常艰苦,傅殿松也在这次战役中身负重伤。他的右臂至今清晰可见多处又深又长的伤痕,大拇指也严重变形无法用力。
  “当时情况紧急,敌人从左侧冲上来了,排长命我带人顶住。我带着几名战士往那里冲,突然一声巨响,一发炮弹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爆炸了。就好像有人拍了我一下,我低头一看,鲜血瞬间从右臂冒了出来。一个战士推了我一把,我从山坡上往下滚了十几米,整个上半身都是血,绒衣全浸透了。突然,我想起兜里有一块降落伞布,便掏出来,一头用牙咬着、另一头用左手拽着,用力扎在伤口上方。虽然血止住了,但我的右臂也彻底失去了知觉。”
  “到了连指挥所,连长见我负了伤,让我赶快下去,告诉团指挥部七连的弹药已经打光,赶快给我们运送弹药!”当天20时左右,傅殿松赶到了团卫生所。他根本顾不上自己的伤,立即请他们转告团指挥部给七连送弹药,等情报送出后才让医护人员检查伤势。因出血太多、情况严重,7月17日他被转运到军部医院,在一个山洞里进行了简单的手术。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7月28日,傅殿松和其他伤员坐上了回国的火车。到达丹东站的那天正是8月1日建军节,看到迎接的人群,傅殿松再也控制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20岁时,傅殿松穿着军装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朝鲜战场;30岁那年,他穿上铁路制服成了一名光荣的铁路人。在齐齐哈尔铁路局工作3年后,他调到铁道部,在办公厅一干就是28年,工作兢兢业业、踏实负责。离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在全国铁路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编辑内部刊物,一干又是17年,其间还获得了全国和全路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直到2010年,傅殿松才真正“解甲归田”安享晚年。平时,他在家看书读报,和老伴一起买菜做饭,打打太极拳,日子恬淡而充实。
  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傅殿松多次告诉记者,不要宣传他个人的事迹:“当兵打仗冲锋陷阵是一个战士应该做的,功劳是大家的。”傅殿松的老伴告诉记者,即便是家人也仅仅知道他当过兵、上过朝鲜战场、受过伤,细节却一无所知,更不要说身边的同事朋友了。直到前两年全国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他的故事才渐渐被大家知晓。
  采访中,傅殿松说这几年记性不好了,很多人和事记不清了,可他依然能清晰地说出自己的部队番号,清晰地唱出志愿军战歌,清晰地记得拆雷管的每个细节,清晰地重复上级的每一道军令;他也记得自己必须用生命守住的432.8高地,记得刺耳轰鸣的敌机声,记得硝烟弥漫的战场,记得重返祖国怀抱的喜悦……面对镜头,傅殿松身板挺直,再次敬了个军礼:“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4师222团三营七连四班长傅殿松,向祖国报到!”
版权所有: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