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铁路文化>铁路文苑>铁路文学

一声长笛向远方

■冯清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一首儿童歌曲:火车火车呜呜响,一节一节长又长。前头装的优质钢,后头装的丰收粮……小时候,经常唱着这首歌,欢快地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对火车的认识停留在想象中。听老师说,一列火车有十几节车厢,运输量相当于200辆汽车,当时觉得火车神奇而不可思议,搞发明创造的科学家真了不起。
  后来,看电影《铁道游击队》,又经常唱起“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在银幕上我第一次看到了火车。以刘洪、王强等为代表的铁路工人和煤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秘密建立起一支精悍的铁道游击队。他们上济南、下徐州,活跃在铁道线上,鼓舞了抗战士气,配合了主力部队的作战。游击队员们身手矫捷,与敌人斗智斗勇,火车成了他们驰骋的疆场。
  再次接触铁路,是在中学时代学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时。后来,我知道了陇海线、京广线、成昆线、焦枝线等铁路线的名称,也记住了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就这样在无数次想象中,凭借所学知识,我穿越了一个又一个城市。
  印象最深的还是宝成铁路。当时的中学课文里,有一篇著名作家杜鹏程写的小说《夜走灵官峡》。他描写的是一个机器轰鸣的雪夜。在山洞中,他看到两个在工地出生、成长,用铁路线命名的孩子“宝成”“成渝”。在与孩子的对话中,他将几十万名铁路工人在修建宝成铁路中所迸发出的不畏艰辛、忘我劳动、舍身奉献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真正坐上火车、行走在祖国大江南北、欣赏车窗外那美丽的景色时,我才知道,每一条穿山越岭、涉水过河的铁路都来之不易。那是无数铁路工人用自己火热的青春、辛勤的汗水甚至宝贵的生命换来的。
  第一次坐火车,是在上世纪80年代我高中毕业后到外省打工那一年,那时我心中充满了期待。好不容易买到一张站票,上车后,远非想象中美好。过道上拥挤不堪,我心里五味杂陈。硬座上的人千姿百态、闹闹嚷嚷。我困得不行了,只好靠着座位打盹。在火车的“哐当哐当”声中,我到达了陌生的城市。
  多年后,当我再次乘车外出时,车站候车室已面貌一新。车厢里干净整洁,乘务员服务周到,我也不再担心没有座位。倚着车窗,尽可以悠闲地观赏沿途不同地域的风景。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的大地,五彩斑斓。
  在庐山,我领略了无限风光在险峰;在阳朔,我品味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北京,我感受了不到长城非好汉;在杭州,我欣赏了山色空蒙雨亦奇。火车把我载向天南海北、四面八方。我昨晚还在家里,今晨已到千里之外;今天身在飞雪塞北,次日已是烟雨江南。
  旅途中,留下不少美好的记忆。在一次去往陕西的途中,邻座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对我说,叔叔,我为你唱首歌吧。说完,边唱边手舞足蹈起来。她唱的是《你笑起来真好看》。她的妈妈幸福地看着,我在一边轻声附和,并欣赏地为她打着节拍。她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其实,活泼可爱、灵气大方的她笑起来真好看。
  风笛长鸣,一路向前。驰骋不息,梦在远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高铁拉近了时空距离,助力了经济社会发展,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条条高铁宛如一条条彩带,连接起了农村和城市,贯穿山海和沙漠。它们既是各个经济带上的黄金路,也是联通山与海的幸福快车道。中华大地,活力十足,生机一片。
  进入新时代,火车的功能也在不断丰富拓展。它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常常以新的“身份”出现。在脱贫攻坚战中,火车勇立潮头、冲锋在前。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铁路行业优势,在帮扶的洛阳市栾川县建起了铁路小镇。铁路扶贫干部利用废旧火车轮对、轮饼制作工艺品,打造铁路主题公园。火车旅馆、火车餐吧等铁路元素,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当地百姓顺势而为,依靠改造建设的农家宾馆、特色民宿,发展特色旅游,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火车的到来,带动了农民脱贫增收。
  忆往昔,历史的天空灿烂辉煌。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在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火车延续了中国人民对外交流的美好愿望。中欧班列的成功开行,使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商贸联系得到了加强,与亚欧大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深化。火车正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新篇章。
  火车火车呜呜响,一箱一箱长又长。前箱装的工艺品,后箱装的好服装。为了祖国和人民,一声长笛向远方。
版权所有: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