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铁路文化>铁路文苑>铁路文学

郑州:从郑县到国际郑

■孟庆玲


郑州东站 赵桂军 摄

  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山河之间,是历史滚滚的尘烟,等尘埃落定,郑州如一颗明珠,闪耀出它的前世今生:5300年前,它是位于邙岭余脉、被视为仰韶时代中国城市文明源头的西山古城;3000多年前,它是商朝都城……随着时代变迁,郑州的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19世纪末,它沦落为一个名叫郑县的县城,直到20世纪初遇到铁路,它在钢蓝的火焰里得以涅槃重生,从一个小县城一跃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郑州和铁路的不解之缘就这样开始了。
  十字勋章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折建议修筑从卢沟桥经由河南至汉口的铁路(卢汉铁路)。1906年4月1日,卢汉铁路全线通车,更名为京汉铁路。之后,张之洞又规划修筑了经洛阳沟通陕西、甘肃的铁路(陇海铁路)汴洛段(开封至洛阳),该线于1908年开通。至此,两条铁路交会的十字勋章,挂在了一个叫郑县的县城胸前。
  那时的郑县很小,小到只有几百户人家、3000多人口,但却丝毫不影响郑县人豪气干云的气概:“郑县据陇海和京汉两条铁路交会点,倘若陇海有延伸至皋兰之日,即郑县为西北各省货物出入总汇之时。”几年后,这里商贾云集,商铺林立,布厂街的豫丰纱厂,乔家门的大东机器厂,钱塘路、振兴街的旅馆、酒楼、戏院……火车隆隆声中,一个城市的烟火味就这样缭绕起来了。
  塔和桥
  塔和桥是人文景观的标配,湖光塔影、小桥流水,这些柔软的景物使一个城市有了体温。郑州有塔名“二七”。二七塔位于二七广场,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纪念塔,也是郑州最重要的地标之一。塔身白墙灰瓦,飞檐流角,古朴灵动,雄伟壮观;顶上有钟楼,每到整点就会敲响,同时演奏《东方红》乐曲,钟声如瀑如泉,荡尽尘埃和喧嚣,近百年的时光就在这声波中晃动起来……
  20世纪初,铁路推动郑州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个新型的产业大军——铁路工人。1921年8月,郑州铁路工人俱乐部成立。此时,郑州已成为全国铁路工人运动的中心。之后,郑州铁路工人相继参加了几次铁路工人大罢工,彰显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
  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和牺牲的二七烈士,1951年,政府在原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和二七塔。其时,二七塔还是一座15米高的木制纪念塔。1971年9月29日改修成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层,外观气势恢宏,里面则陈列着二七大罢工的各种史料。如今,火车站附近的二七广场已成为商业繁华区,霓虹闪耀,人声鼎沸。沧桑的二七塔则如一位安静的老者,慈爱地看着调皮的子孙,微眯了眼,在风笛声中回味着平凡而宁静的幸福。
  郑州的桥和黄河有关。第一座铁路大桥是1903年京汉铁路线上比利时工程公司承包修建的郑州黄河铁路桥。新中国成立后,郑州又陆续修建了3座黄河铁路大桥:郑州黄河铁路大桥、郑新黄河公铁两用大桥、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这三座大桥一字排开,如钢铁卫士牢牢守护着黄河,守护着铁路。
  朋友圈
  说完塔和桥,该说说火车站了。
  鉴于铁路在郑州的主导作用,郑州被称作“火车拉来的城市”。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至郑州,新的身份使郑州有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新世纪的郑州进入“一城五站”全新的铁路运输格局:郑州站、郑州北站、郑州东站、郑州南站和郑州西站,如众星拱月围绕主城。郑州构成了内客外货的铁路运输大枢纽——内有郑州站和郑州东站构成的双十字勋章,外有郑州圃田国际集装箱货运站、郑州北编组站绕城货运环线圆形的璎珞,一时间,古朴的郑州气贯长虹,庄严无比。
  而郑州东站“城市之门”的建筑主题,突出“莲鹤方壶”“双连壶”的和谐构图,更增强了郑州厚重的底蕴。郑州东站使铁路从十字形变成米字形:它是郑西、郑徐、郑合、郑渝、郑太、郑济等高铁线的始发站,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中原经济区“1小时经济圈”和全国“3小时经济圈”。“朋友圈”内,郑州使遥远的亲人变成了随时可以造访的“邻居”。朝发暮至,无舟车劳顿,天涯的朋友尽可以沐晨曦看海,踏月色访山,中途驻足郑州则可尝烩面、品胡辣汤、听豫剧、问道少林,生活原来可以如此惬意……
  2020年7月6日,郑州和铁路又有了新的惊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支持郑州等5个城市作为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百年时间,郑州从郑县变成了国际郑。这蝶变离不开时代的选择,离不开郑州自身的厚积薄发,更离不开与铁路的世纪情缘。
  听,风笛声中,一个崭新的郑州又要启航了。
版权所有: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