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铁路文化>铁路文苑>铁路文学

速度与力量 铁路文学的壮阔之美

■杨天祥


刘家豪 摄

  好的铁路题材文学作品
  就是要以文字为钥,打开梦想之门,描绘铁路愿景的宏阔
  展现铁路人的博大胸怀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以真情讲述铁路故事,以挚情渲染生命诗意
  以速度映现时代旋律,以典型塑造群体形象

(一)
  时常有朋友问,什么样的作品才属于铁路题材?它有哪些特点?表现如何?其实这些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从1994年到《中国铁路文学》(即今《中国铁路文艺》)杂志任小说编辑起,我就始终被这些问题缠绕。
  我们知道,在今天,文学作品写什么意味着如何书写当下、当代的生活,并由此决定了文学必须具有高含量的“现实性”。这也应当成为作家创作的高地和标杆。巴尔扎克自诩为法国社会的“秘书”,对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精细描摹;狄更斯以扎实的细部书写勾勒出伦理价值变动时期人的异化;托尔斯泰则在巨幅历史画卷中,展现出恢宏的社会场景,在细腻的描写中,捕捉着人类情感的辗转往复——与其说是作家的文学选择,毋宁说这来自于作家的文学使命和职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现实性”,每一个时代都在呼唤与其同在同构的“现实性”。作为铁路题材作品,我们应该写什么呢?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写铁路,写百年来,我国铁路巨大的发展变化。
  近代学者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时间演进到今天,一个全新时代、全新铁路图景出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八纵八横”遍布城乡,老少出行言必高铁。在这样一个辽阔、浩荡的伟大时代,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敏感于我们当下经历的变化,以虚构记录真实,用故事记载人的欲望、人的梦想、人的信念、人的脆弱以及坚强。21世纪前20年,中国铁路飞速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中国高铁更是成为国家名片,举世瞩目。这样的巨变、这样的成就,为什么我们的文学作品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我们迫切地期待反映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鸿篇巨制。
(二)
  究竟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堪称铁路题材呢?
  铁路文学是工业题材的一个分支。在新中国文艺发展历程中,工业题材作品一直是文艺创作中的重要领域,诞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也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工人形象。根据去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的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国职工总数已达3.91亿人,其中,为数众多的产业工人、科技工作者长期奋战在生产和工作第一线。面对如此庞大的建设者群体,书写工业题材、塑造新时代工人形象,理应成为文艺创作主流。作为铁路作家,写铁路,写高铁,写铁路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理应成为重中之重。
  一说铁路题材,很多朋友认为只要作品中的主人公是铁路人,在铁路工作就是铁路题材;还有人认为,只要作品是以铁路为背景,也应该属于铁路文学。
  这些是不全面的。作为文学概念的“铁路题材文学作品”,首先指涉一个特殊行业题材领域。它是工业革命背景之下,伴随火车这种现代运载工具的诞生而建构出的全新时空关系写作。这是有别于传统社会相对隔绝环境下,那种周而复始节奏固定的时间体验。火车运行中,空间的迅速转换给人一种时间飞跑的感觉。同时,快速运动似乎缩短了空间距离,这种奇妙体验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另一种维度,而出行方式的改变也在逐渐改变人们与世界沟通、联系的方式。面对因为铁路、火车日益介入人类生活而呈现的现代性因素,铁路题材文学书写非常重视伴随着汽笛、在广袤大地上飞驰的列车所展示的现代社会的力量和速度,从而凸显大工业文明的雄浑壮阔之美。
  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故事片《桥》就是一部工业题材电影,塑造了全新的工人形象。这是一部反映我们铁路工人全新形象的影片。影片表现的是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铁路工人支援解放战争,克服重重困难,忘我劳动,终于抢修出被战争毁坏的大桥,恢复了交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小青说:“《桥》表现了工人阶级拥护共产党、战胜困难支援解放战争的热忱,歌颂了他们崭新的劳动态度和巨大的创造力。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塑造的积极、正大、光明的具有主人公意识的工人阶级形象。”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的工人阶级形象,确切说就是铁路工人形象。只不过当时在大工业这个范畴语境下,没有分得那么细致而已。
  至于反映铁路题材的文艺作品,我们耳熟能详的诸如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草明的《火车头》、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杨朔的《三千里江山》和郭沫若的长诗《新生》等等。这些优秀作品伴随铁路的发展壮大,给人以巨大的鞭策和鼓舞,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真正体现出了文艺作品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价值。尤其对铁路人来说,每每读到这样的作品,都感觉欣喜,感觉有力量,感觉作为一名铁路人的光荣和自豪。
(三)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算真正意义上的铁路文学呢?或者说,铁路文学有什么显著特点呢?
  我觉得应该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是它的力量之美。记得小时候,看远远而来的火车,尤其是货车轰隆隆驶过,一眼望去似乎没有尽头。我们几个小朋友打赌,猜猜共有多少节车厢。有说20节、有说30节、有说40节。我说50节,他们不信。我们就等,终于等来了。大家一数整整50节。小朋友自然对我刮目相看了。其实我已经数过了,我说,厉害不?大家说真厉害。有人问,究竟怎么回事呢?这火车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劲儿?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呢?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正是大工业给人们带来的颠覆思想认知的革命。火车就是现代工业最典型、最集中的富有超常力量之美的象征。
  二是它的速度之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次次列车大提速,为人们出行带来里程碑式的惊喜。几年间,似乎空间距离一下子缩短了。明明几十个小时或几天才可以抵达的目的地,现在几个小时就可抵达。诗人作诗云:“朝辞天安门,午逛城隍庙。才见平川无际,转眼浦江潮。酣尝澄蟹鲜,又望泰山神峰,晚茶品天桥。”尽显高铁速度之美,宛若李太白的夸张之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了。任你敞开了想,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大美呀!
  三是它的崇高之美。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火车是文明与进步的显在标识,在中国特定语境中,更是与民族国家的富强梦想密不可分,因此在追逐现代化这一宏大愿景映衬下,无论是风餐露宿、开山筑路的建设者,还是保证列车飞速奔跑的铁路人,他们的辛勤劳作,他们经受的艰辛、苦痛乃至牺牲,都指向崇高的目标,因而有关铁路题材文学便有了追寻崇高的美学风格,具有了英雄赞歌的意味。就是说,铁路题材作品往往是与现代化建设联系在一起的,提倡的是劳动者的无私奉献精神。铁路人要奉献、要崇高,就要有家国情怀,这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责任。
  四是它的传奇之美。火车一旦在钢轨上奔跑,车厢便形成了一个运动着的既封闭又流通的空间,形形色色的人组成了临时性的小社会。在这里,所有的诉求、欲望、选择与行为都必须接受火车运行的特定条件限制。再加上洪灾、冰雹、寒潮等自然灾害侵袭,使得以行进中的火车为叙述动力的铁路文学作品似乎很容易与惊险、激烈、尖锐的情节以及巧合、反转、绝境逢生等等戏剧性元素结缘,往往会在偶发事件的突转与发现之间、约束与反约束之间形成张力。在异常情境中,表现车厢小世界中的人情世故、爱恨情仇,在善恶取舍之中,进行道德考量。这使得传奇性成为铁路文学又一个显著特点,并且具备了生成类型化叙述的可能性。比如八一电影制片厂1960年推出的电影《十二次列车》,就是典型带有传奇色彩的铁路题材作品。
  当然了,归根结底文学是人学。尽管铁路题材作品在内容上有其鲜明特色,但它毕竟是文学,文学的属性要求写人、写人性、写人的喜怒哀乐。这一点,无论哪个行业、哪种题材作品都必须做到。
  铁路题材文学作品不是标签,不是形式,更不是搭铁路台唱别人家的戏。它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特色,其语言方式、叙述节奏、人物形象、结构框架都要求带有“铁”味儿。或者说,铁路题材作品一定要从热火朝天的铁路一线的现实生活中、从飞驰的列车中、从尖端的科技图纸和研究室中孕育出铁路人的光辉形象,与从书斋里凝思苦想、生编硬造的书写完全是两码事。因为前者带着人性的温度、生活的色彩以及钢轨的声音,融入的是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好的铁路题材文学作品,就是要以文字为钥,打开梦想之门,解决现代人面对的各种矛盾冲突,描绘铁路愿景的宏阔,并体现出铁路人的博大胸怀和独特的精神气质,以真情讲述铁路故事,以挚情渲染生命诗意,以速度映现时代旋律,以典型塑造群体形象。
版权所有: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