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铁路文化>铁路文苑>铁路文学

家族根与铁路缘
——读晓天长篇纪实文学《一路向西》

  ■田丽华
  可以肯定,亘古不变的精神支撑,是发轫于我们内心的。祖辈、父辈将一种力量注入我们心中,让我们不论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都会保有初心。《一路向西》,正是在一种朴素的叙述中,将根脉与铁流汇聚到一起,向着既定的目标浩荡前行。
  翻开这本厚厚的、有着35万字之多的纪实文学《一路向西》,看着扉页上晓天那张透着优雅、从容、睿智的美丽面庞,我的心霎时就涌上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冥冥中竟觉得远方的晓天,一直就在我身边。
  这部纪实文学从19世纪末写起,将背景置于晚清时期的甲午中日海战及10年后的日俄战争,记录了新疆铁路的发展历史和新疆铁路人的奋斗历程。这段岁月在作者精准的文字描述下,像发黄的照片一样一帧帧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常常是深吸一口气,在夜深人静之际,用轻缓而冷峻的笔触细细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愈挫愈勇、从容不迫的坚定。
  作者围绕田、邱两家缘于东北、安身立命于新疆铁路的人生轨迹,巧妙地将两个家族、三代铁路人的故事用两条并行的钢轨连起,并以甘洌浓厚的亲情、友情以及爱情之泉水浇灌,在祖国的大西北长出了发达的根脉。而这样的根脉,是跟着铁流浩荡前行的,是贯穿在新疆铁路发展的每一个历史大事件中的。
  从旧中国的东北铁路到新中国的西北铁路建设,从无私奉献的哈密精神到英勇卓绝的抗洪抢险精神,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动车组、高铁……两个家族、三代铁路人用一种责任担当,演绎了一种无怨无悔的根脉传承。
  这部纪实文学再现了那段挥洒青春与汗水的艰苦岁月,在祖辈、父辈们用激情和热血铸就的望不到尽头的路基上,上演着一个又一个带有时代烙印的故事,其间有我再熟悉不过的有关自己家族三代铁路人的身影。
  比如田忠诚刚到西北,跟随开站车一路向西的时候,4岁的女儿和母亲还留在东北,她看见父亲的照片要哭,听见别人家孩子叫爸爸要哭,甚至看见火车也要哭。这让我忽然有了那么一丝恍惚,仿佛幼小的自己正拦着准备出乘的父亲——那个高大年轻的火车司机,而他只好耐心地安慰哭闹不止的我。再比如上世纪60年代初,田忠诚和女儿吃饭时,他总是把白面馒头给女儿,遇上发糕上有几个枣也会抠下来给女儿吃。让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初的图们站外,在冒着白烟、喘着粗气的蒸汽机车旁,父亲总会在包里掏出我爱吃的面包和糖果……读着读着,我已泪流满面,分不清自己是在书里还是在书外。我只知道,这些有关铁路、钢轨、车站与火车的记忆,深深地触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在作者自如的叙述中,有一个又一个我所熟知的人物,他们远在新疆,用我听惯了的亲切的东北方言,讲述着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他们远在新疆,用惯常的劳动姿势,让我看到了祖父、父亲甚至自己的身影。这是一种刻在生命里的感受,让我知晓了新疆铁路及家族根脉的自然生长与自由延伸。而这一切,恰恰体现出作者笔力所及的力道,体现出了作者关注题材的深度和广度。
  书中的主要人物田援朝曾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今天风特别大,来接班的时候,走路十分困难,大风像个可恶的无赖,拽着你的衣服,扯着你的头发,无孔不入地钻进你的衣服里,如针扎般刺痛你的肌肤。我的身体向前倾斜,像坚利的锐角要在风中钻出一个洞来。它几次想把我掀下路基,它没有得逞,我赢了。”如此细致的对狂风的描写,让我一下子回到了机车整备岁月,那时的我面对从长白山上刮下来的狮吼般的松涛,不也是相似的感受吗;面对那些繁重的体力劳动,我内心的恐惧最终不也被内心的坚韧打败了吗?在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中,我找到了一种支撑自己的力量。
  可以肯定,亘古不变的精神支撑,是发轫于我们内心的。祖辈、父辈将一种力量注入我们心中,让我们不论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都会保有初心。《一路向西》,正是在一种朴素的叙述中,将根脉与铁流汇聚到一起,向着既定的目标浩荡前行。
 
版权所有: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