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正在进行机车LKJ数据模拟检验。(韩庆潇/摄) |
4月15日11时许,在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锦州电务段锦州车载车间的管控室里,一个年轻的身影正在一丝不苟地对锦承线朝阳西站拆插道岔过渡施工引起的LKJ数据更新进行核查。这个年轻人就是锦州车载车间信号工刘博。
1982年出生的刘博,2002年进入铁路工作。他立足岗位,精心钻研技术业务,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将全国技术能手、全路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辽宁省劳动模范以及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工匠”等18个荣誉收入囊中,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遨游在数字世界里的“数据大师”。
全新领域,数字世界开启新视野
2002年,青春懵懂的刘博从沈阳铁路机械学校内燃机车专业毕业后,满怀激情地来到了锦州机务段。最初只是干拧螺丝、焊电路、写记录、打文件等最基础的工作,这让刘博有些失落。后来,与师傅冯运河的一次作业,改变了刘博的工作轨迹。
2004年夏季的一天,天空中飘起了雨丝。当天傍晚,刘博与师傅冯运河接到了在山海关整备场进行LKJ车载数据换装作业的临时任务。18时,作业正式开始。对于还从未进行过车载数据换装作业的刘博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LKJ是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其中的车载数据系统更是列车运行的“大脑”。这些数据对应的是各种机车运行状况,以及信号、线路、桥涵、隧道等设备质量情况。每次线路施工,基础数据就会发生变化,更新到机车上的数据更是多达900万个字符,如果发生错误,后果不堪设想。看着师傅熟练地为一台台机车换装数据,刘博内心羡慕不已。他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熟练掌握这项技能。
数据换装作业结束时,已是次日8时,刘博的衣服早已被汗水、雨水浸透。看到他疲惫不堪的样子,冯运河指着整装待发的机车说:“你知道昨晚我们换了多少辆车的数据吗?”刘博摇摇头:“不知道。”“昨晚,我们一口气为80多台机车换装车载数据!”听到这里,刘博十分惊讶,惊讶于师傅和自己竟然完成了这么大的工作量,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看到换装数据后的机车安全平稳地驶出整备场,刘博异常兴奋。他指着那些自己还记得住编号的机车对师傅说:“看,这就是我们换装数据的机车!”
勤学苦练,信号工实现华丽转身
第一次为机车进行车载数据换装作业,让刘博领略到了数字世界特有的魅力,他的“数据大师”之路也由此开启。
因为当时车载数据没有专门的专业,加之车载数据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勤奋好学的刘博在工作之余找来大量专业书籍,有空就抱着书本“啃”。他记了30多万字的笔记,家里的电脑也总是被他一个人“霸占”,一弄就是大半夜。为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刘博还到北京交通大学进修机车车辆专业,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
同时,他还坚持将所学知识和岗位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刘博发现自己在LKJ设备故障处理和文件分析方面的技术比较薄弱,就利用业余时间在练功室对着设备拆了装、装了拆,反反复复,直到熟练为止。
2008年4月,随着设备管理专业性不断增强和机车相关设备的优化整合,锦州电务段组建了承担机车无线通信设备、机车信号设备、车载LKJ及相关设备维护工作的车载车间。作为车载数据工种里的“排头兵”,刘博也被划归到了锦州电务段。
刚刚在新单位度过磨合期,刘博就遇到了一个难题:该段管内大部分LKJ设备由于过了质保期,频繁发生单机运行故障,导致机车有时出不了库,甚至途中停车。
当时,受技术能力限制,设备只能返厂维修,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刘博多次向厂家反映,厂家坚持说是芯片问题。为了查清楚原因,刘博一头扎进数据模拟室,调取2300多个机车运行数据文件,对比分析190多万条数据,添乘机车跟踪监测返厂维修过的板件,最终确认是设备自带软件数据清理不干净造成的单机运行故障。
由于厂家没有解决方案,随后一段时间内,刘博反复写数据、清空,再写、再清空,常常端着饭盒边吃边琢磨,守着试验台测试。最终,他完成了DALLAS芯片人工写入空数据方案,彻底解决了单机运行故障的问题。这一成果得到了该局集团公司电务部的认可,并迅速在电务系统推广。
在多年如一日的学习、探索、钻研中,刘博创新成果不断。他提出并参与研制的统计工具表,将数据换装统计效率提高了80%以上;他研制的GYK数据模拟比对试验台,为轨道车安全上线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诲人不倦,扶持新一代成长成才
随着理论水平和技术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刘博开始在各项铁路技能比赛中崭露头角,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路技术能手、全路青年岗位能手及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高超的技艺让刘博收获了更多认可,肩上也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2016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锦州电务段“刘博铁路信号工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从此,刘博除了自己钻研技术,还要带领7名青年骨干学技术、攻难关。
作为一名年轻的专业带头人,刘博深知自己任重道远。从业务素质到心理素质,他时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年轻人成长成才。
“车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标准,差一点儿也不行。”刘博坚信好钢是炼出来的,因此在作业完成质量上始终分毫必究。
为了让工作室的青年职工练就过硬的业务技能和心理素质,每次练习和考核时,刘博都会提出异常严格的要求,有时候甚至“很不近人情”。
一次,他把一个连续4天的添乘任务交给工作室的青年职工沈军独立完成。当任务进行到第三天时,沈军给刘博打来电话:“火车司机都换了好几班,这几天我一直没能好好吃饭睡觉,能不能下车调整一下,明天再接着干?”刘博当即拒绝了他:“你必须坚持下来,我在前面的车站等你。”在下一站,见到熬红双眼的沈军,刘博十分心疼,可他还是狠下心来,递上一瓶水,对他说:“剩下的添乘任务咱们一起完成。”
后来,沈军告诉刘博,其实他不是累,而是一个人在车上待久了太寂寞。刘博告诉他,干数据工作必须要耐得住寂寞。正是这样的历练让“90后”青工沈军很快从一个普通信号工成长为LKJ数据联锁骨干。2018年,沈军取得局集团公司首届“双创杯”青年职业技能竞赛车载专业第一、总排名第二的好成绩,并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不只是沈军,工作室里的其他6名青工也纷纷脱颖而出。秦嘉宁获得2016年局集团公司技术状元、“尼红式青年”称号,王震获得2017年局集团公司技术状元称号,李盼获得2018年局集团公司技术状元称号,张坤雪、王一竹、崔琦3人也先后获得局集团公司技术标兵、技术能手称号。
更重要的是,工作室的学习氛围日渐浓厚。他们研发的微机联锁驱动板自动检测装置被总公司评为一等奖;研制的CIR设备故障点判断系统(无线设备故障检查仪)可以让检测人员准确判断故障部位,大幅缩短了设备故障处理延时;研制的CIR送受话器检测装置获得第四届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
工作上,刘博一路摘金得银,但每每谈及家庭,他总是深感愧疚。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14年,那是他最忙碌的一年,先是参加局集团公司的专业技术培训,又赶上沈山线自动闭塞改造、大量数据更换,紧接着还要去武汉参加第四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五六个月都没怎么回过家。就在这段时间,他3岁半的孩子患上了手足口病,疼得整天哭闹。刘博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到宿舍,听见孩子在电话那头哭着说:“爸爸,我想你”,不禁流下了眼泪。
作为新时代铁路榜样,刘博以一名信号工的身份默默奉献,为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保驾护航,用一颗匠心为中国铁路领跑世界贡献力量。
人物档案:刘博
1982年出生,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锦州电务段锦州车载车间信号工,2002年参加工作。2014年,在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夺得机车信号项目总冠军,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路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全路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2015年,被评为辽宁省高功勋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2018年,被中国铁路总公司授予“铁路工匠”荣誉称号。
采访手记:平凡岗位书写不平凡人生
进入铁路18年来,刘博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我,用一个又一个奖项和科研成果为自己的平凡人生抹上了不平凡的底色。
他的不平凡,源自他对工作的责任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创造了“零错误”的记录;他的不平凡,源自他对现状的“不满足”,负重前行的工作劲头让他在各个平台崭露头角;他的不平凡,源自他对青工近乎苛刻的要求,严格的要求练就了一支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过硬的青年队伍……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刘博用自己的努力继续书写不平凡的人生,为中国铁路的改革发展继续奉献青春!